大河網(wǎng)訊 “一條大河波浪寬,風吹稻花香兩岸。我家就在岸上住……”在中華兒女的認知世界里,5464公里水流湯湯的黃河是“母親河”,她千回百轉(zhuǎn),在中國地圖上寫出一個大大的“幾”字。
仲秋時節(jié),行走在黃河流域河南段,在這泥沙造就的膏腴之地上,傳統(tǒng)與新生交織的氣息總能撲面而來。10月25日,“幸福黃河我的家——黃河流域生態(tài)保護和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”網(wǎng)絡主題宣傳活動在焦作啟動,“我家門前有條河”的歌謠在活動中有了生動的展現(xiàn)。
治理丨從“險在河南”到歲歲安瀾
“我家門前有條河”是一段歷史。
樓閣殿宇鱗次櫛比,紅墻碧瓦交相輝映,仿佛伸出手,就能抓住透過古樹灑下的陽光……在焦作市武陟縣境內(nèi)的黃河北岸,“敕建嘉應觀”的朱紅大門豁然開朗。
嘉應觀被譽為黃河邊上的“故宮”。
“嘉應觀是黃河流域現(xiàn)存規(guī)模最大、規(guī)格最高、保存最完整的黃河河神廟,全國獨有。”嘉應觀景區(qū)講解員陳利花講起話來利落大方,更對這“萬里黃河第一觀”的故事如數(shù)家珍,“嘉應觀不僅是集科學與藝術(shù)為一身的景觀,更是半部治黃史,是從‘險在河南’到歲歲安瀾的生動見證。”
黃河善淤、善決、善徙,是世界上最為復雜難治的河流。
自大禹治水以來,中國歷朝歷代都沒有停止過與黃河水患的斗爭。由于河南正處于黃河“銅頭鐵尾豆腐腰”的“豆腐腰”部位,歷史上,黃河“三年兩決口、百年一改道”,新中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,下游決口1500多次,三分之二發(fā)生在河南。
“康熙六十年(1721年)八月到雍正元年(1723年)的兩年多時間里,黃河先后在武陟四次決口,洪水挾帶的大量泥沙淤塞了大運河,造成運糧困難。危急之中,曾隨康熙巡河的雍親王胤禛被委以重任,負責指揮武陟決堤堵口。”陳利花介紹道,嘉應觀始建于1723年,是雍正為了紀念在武陟修壩堵口、祭祀河神、封賞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黃諸河龍王廟。
雍正親筆撰文的御碑亭。
“雍正四年(1726年),雍正又命在嘉應觀兩側(cè)建起東、西道院,讓治黃大臣身臨一線,確保黃河安瀾。”陳利花說,“嘉應”是“嘉瑞長應”之意,是對海晏河清的期盼。
人民勝利渠。
治黃歷史輝煌,傳承任重道遠。在武陟縣,還有一座人民勝利渠,它是新中國成立后,在黃河中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自流灌溉工程,結(jié)束了“黃河百害,唯富一套”的歷史,揭開了開發(fā)利用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的序幕。
隨著河南從河防羸弱變成安全的地方,“黃河寧,天下平”——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(guān)聯(lián)。
傳承丨聽見會唱歌的“黃河泥”
“我家門前有條河”是一曲聲音。
河南是千年治黃的主戰(zhàn)場,也是黃河流域文物和文化資源富集地。
演繹黃河號子。
“唉啊,唉哦唉,一女者賢又良,唉唉唉唉唉,唉數(shù)孟哩姜呀吭,呀啊啊唉唉唉吭……”在位于焦作市孟州市的黃河文化苑,孟州河務局黃河號子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牛玉貞正在帶領(lǐng)“黃河號子”傳承小組演繹黃河號子。
“2008年,黃河號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其歷史悠久,可追溯至遠古時期黃河岸邊辛勤勞作的先民。那時,在緊張、繁忙的搶險工地,在河道堤防工程、水利設施等施工時,河工們集體呼喊出的黃河號子,既是協(xié)調(diào)行動的指令,更是凝聚力量、提振士氣的精神支柱。”曾在治黃一線辛勤耕耘32載的牛玉貞清楚地知道,這些和著滔滔黃河水、響徹云天的號子,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。
王建自編曲目《黃河岸》。
“黃河號子作為寶貴的民間藝術(shù)形式不應僅僅被封存于檔案館內(nèi),而應以鮮活的方式傳承下去,實現(xiàn)真正的‘活態(tài)化’保護。”和牛玉貞有著一樣想法的,還有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黃河泥塤代表性傳承人王建,“獨特的黃河泥塤也是先民們在黃河岸邊勞動時的集結(jié)號,后來逐漸演變成吹奏的樂器”。
“制作泥塤的黃河土就來自武陟的黃河膠泥,黃河膠泥經(jīng)過沉淀之后,非常細膩、有韌性,做出來的塤成品造型獨特,音色更加渾厚圓潤、沉緩悠長。”王建的信念是用黃河水和河泥,用黃河泥制作黃河泥塤,用黃河泥塤吹奏黃河音樂,用黃河音樂傳播黃河文化。
大河奔流,黃河號子、黃河泥塤的表演性雖然已經(jīng)替代了功能性,但不變的是喊出的催人奮進的黃河力量。
發(fā)展丨人與水通過文旅共生交融
“我家門前有條河”是一種生活。
在孟州,隨處可見黃河文化與生活融為一體
黃河從孟州市西虢鎮(zhèn)進入焦作市,莫溝村則是鎮(zhèn)上最耀眼的“明星”。這座曾經(jīng)行將消失的村落,一天天在改變。
采訪當日,走進莫溝村隨處可以看見——泥土垛墻、青磚瓦房,碎石步道、水岸蜿蜒,窯洞民居錯落有致。
依黃河而居,歲月靜好、生活幸福是莫溝村村民苗樹生所盼,如今,他的夢想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。
“近年來,我們村先后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(qū)、中國美麗休閑鄉(xiāng)村、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、全國文明村鎮(zhèn)、全國鄉(xiāng)村旅游重點村。”苗樹生告訴記者,莫溝村“出圈”的原因是“生態(tài)修復”。
莫溝村村景。
不砍一棵樹,不扒一間房,打造千畝湖面,改水改廁回收垃圾,嶺湖相依、樹水相伴,莫溝村給予其窯洞文化、耕讀文化、民俗文化最好的生態(tài)承載。
“農(nóng)閑時,我們村民就來當講解員,和大家分享我們村的幸福生活。”在苗樹生眼中,黃河岸邊的愜意生活就是家鄉(xiāng)的一張亮麗名片。
“河”字,最早見于甲骨文,本義特指黃河。世界上河流何其多,但有如此清晰指向性的,僅此一條。
黃河浩蕩,奔流東去。鄉(xiāng)村振興、文旅融合和科技賦能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,賦予岸邊百姓創(chuàng)造更好生活的動力。(董蕾)
( 編輯:ycl ) |
聚“焦”歲歲安瀾 黃河岸邊唱起了“幸福歌謠”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4-10-27 打印